六旬阿姨疑神疑鬼,原是老年精神疾病侵袭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5-07-24 10:27:53半年前的一个清晨,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的诊室里,一阵细碎的嘟囔声打破了宁静。68岁的李阿姨被先生和女儿搀扶着走进来,她一边挣脱家人的手,一边反复念叨:“都没病,你们还让我来医院干啥?我能吃能睡……”女儿在一旁轻声安抚:“没说你有病啊,只是来体检下身体,年龄大了常规体检看看。”可李阿姨依旧不依不饶:“浪费钱,浪费钱……”
这是李阿姨第一次踏入心理科诊室的情景,而这背后,是一家人近一年来的煎熬。
李阿姨原本和先生在镇上生活,打理自家出租屋、收房租,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可近一年来,她像变了个人。先生无奈地说,李阿姨记忆力越来越差,常常把钱乱丢,找不到就怀疑被人偷了,甚至怀疑是自己偷了钱出去找别的女人。她总觉得会有小偷来家里和出租屋,整日对着监控翻来覆去地看,神神秘秘的。到了晚上,失眠成了常态,经常半夜醒来大哭大闹,任家人怎么劝都没用。白天虽然不哭闹了,却疑神疑鬼,连家门都不愿出,说外面太危险。家人实在没办法,才想出体检的借口把她哄到院。
接诊的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锐,在听完家人的描述后,为李阿姨安排了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李阿姨双侧额顶叶皮层下、放射冠多发慢性缺血变性灶,脑部有轻度脑萎缩,其余身体指标均正常。结合李阿姨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付锐主任判断,她是因年龄增长导致脑部出现器质性变化,从而引发了精神症状,属于典型的老年精神疾病。
付锐主任介绍,老年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不仅在心理科门诊常见,在神经内科等其他临床科室也时常能见到这类患者,且前来心理科就诊的老年精神病患者多数症状较重。
那么, 老年精神疾病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呢? 形成原因复杂多样。老年期的精神疾病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复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性格变化、情感状态失衡、生活环境改变等,都可能成为诱因。若深入分析每位患病老人的情况会发现,其发病与身体状况、性格、生活中经历的事件或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进而诱发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类疾病。 常伴随脑组织退化综合征。无论是老年精神病,还是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脑衰退化情况。老年群体诱发精神疾病时,通常伴随两种极具特征的综合症状:急性脑综合症和慢性脑综合症。急性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患者常伴有幻觉或突然性的神经兴奋,且意识障碍多为阵发性或一过性,即症状出现后很快能恢复正常。慢性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痴呆,可分为脑血管性和老年性痴呆,一旦出现,状态不可逆,且往往会逐渐加重。 症状不稳定且易伴并发症。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极不稳定,也不具备典型性。精神方面的症状,常常被头痛、腰膝酸软、全身乏力等躯体不适所掩盖。 在老年群体中,精神功能和躯体功能的联系比青年群体更为密切。比如,感冒治疗、手术后,都可能导致老年群体出现精神症状。当出现某种精神疾病征兆时,躯体状态也会随着精神状态的变化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相关研究还发现,老年群体的精神疾病与所处环境关系极大。环境突然发生较大变化,可能使病情恶化,但也有特例,环境改变或许对疾病治疗有积极作用。 付锐主任提醒,老年患者患精神疾病时,身体状况与健康时差异较大,会出现心理功能降低、视力及听力下降、动作迟缓、思维迟钝等情况。当老年群体出现这些症状时,家人需多加注意,及时带他们去医院进行专项检测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一些疾病也可能伴随精神障碍,需要加以鉴别。比如,脑肿瘤患者出现精神疾病障碍时,人格、智力等会异于常人,还会伴有神经系统衰弱,如偏瘫、抽搐,以及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如头痛、呕吐。而动脉硬化性精神疾病障碍患者,症状呈阶梯状发展,会逐渐加重,最终出现痴呆,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人格和自知能力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合理用药是关键。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起着关键作用。但实际治疗中,有些患者因觉得服药后疾病改善慢,会违背医嘱私自停药。因此,护理人员要运用沟通技巧,找到患者的压力来源,进行针对性心理安抚,让患者明白药物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每次患者服药时,护理人员或陪护人员要在一旁监督,直到确认其完全吞下,以保证药物持续发挥作用。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或陪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发病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体贴患者,获取他们的信任,鼓励他们宣泄内心情感,第一时间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困难。多陪伴患者,减少其孤独感。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要做好日常生活料理。 做好饮食及睡眠护理。对于伴有吞咽困难的老年精神患者,需安排专人护理。在食物选择上,要选用易消化的食材,通过恰当的烹饪方式保证其营养充足。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消化功能较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食材应选择维生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 同时,对于睡眠、言语等异常的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要做好精神上的宽慰,为其提供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睡眠,调整身体状态,避免出现自杀、自残等行为。 付锐主任表示,李阿姨的案例并非个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精神疾病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家人要多留意老人的言行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他们就医,早干预、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