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心理危机调查:失眠、焦虑、抑郁为何成“时代病”?
文章来源:心理二科发布时间:2025-06-19 11:23:57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已成为都市人群最常见的三大精神心理疾病。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锐指出,多数人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仍停留在“想不开”的层面,忽视其危害,导致延误治疗。事实上,每个人一生都可能遭遇心理困扰,科学应对至关重要。
失眠:别让药物成为“依赖陷阱”
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长或质量不满,并影响日间功能的主观体验。付锐介绍,失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前者由躯体疾病、药物刺激、环境影响等因素引发(如肾病、关节痛或咖啡因摄入),后者则无明确诱因。
患者陈先生曾因3年失眠史对安眠药产生依赖,每日需服用一整板药物,经睡眠监测发现其仅为浅睡状态。通过心理暗示与物理疗法,他的症状在1个月内明显改善。付锐强调,一周内出现3次以上、日均睡眠不足5小时,可定义为失眠症。轻度患者可短期服用安眠药,中重度患者需结合作息调整、体育锻炼及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且务必到正规医院专科门诊治疗,避免药物成瘾。
焦虑症:年轻化背后的“压力密码”
“半夜胸闷如心脏病发作,检查却无异常”——30多岁的王先生的经历是典型的焦虑症表现。近年焦虑症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多与外界刺激相关。王先生的症状源于父亲去世的心理冲击,经抗焦虑药物与心理疏导治疗后康复。
焦虑症常伴随失眠、心烦、头疼及躯体不适等症状。都市白领因工作压力大,易产生急躁情绪。付锐提醒,正视压力、放慢节奏、反思生活方式,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摆脱焦虑的关键。
抑郁症:中老年群体的“隐形痛苦”
与年轻人的显性焦虑不同,都市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微笑型抑郁”——表面维持社交功能。内心已陷入绝望。付锐接诊的案例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39%,其中空巢老人、退休干部群体发病率最高。
58岁李先生可谓商界精英,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虽然他在外面谈笑风生,但是一回到家就变得沉默寡言。他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痛苦,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他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他总为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纠结。“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表现。通过交谈,发现李先生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背负了很大压力,日积月累,从而导致患上心理问题。”付锐说。
值得警惕的是,中老年抑郁常伴随“躯体化主诉”,41%的患者首诊科室为心内科、消化科,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付锐建议,若出现“三少症状”(话少、动少、兴趣少)持续2周以上,需及时进行心理评估。
三者关联:恶性循环的“心理链条”
精神心理疾病为何盯上了都市人群?常年从事临床精神心理研究的付锐认为,都市人群生活节奏快,加上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大,容易长期精神紧张,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调适,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和疾病。
“日常生活中,焦虑、抑郁症和失眠很容易被混淆。”付锐表示,睡眠问题与焦虑和抑郁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常常相伴而生且是双向的。这意味着睡眠问题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反之亦然。比如,在睡觉期间感觉担忧和紧张会使人更加难以入睡,但是睡眠困难的话(也会导致睡眠不足),同时导致更多的焦虑。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会出现在焦虑之后和抑郁之前,也是焦虑和抑郁的常见症状,还是抑郁、焦虑发病的主要因素,反过来焦虑抑郁也可以是慢性失眠的危险因素。
付锐提醒,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后,不能依赖酒精、药物等方法摆脱困境,那样只会加重病情。大多数精神心理疾病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能改善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