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孩厌学辍学,心理干预后重返校园 专家提醒:厌学可能是心理“报警信号”
文章来源:心理一科发布时间:2025-09-19 11:10:59“孩子现在睡眠不错,情绪也稳定多了,是你们拯救了她!”9月15日,掇刀区家长陈先生向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发来报喜信息。此前因厌学辍学在家的17岁女儿玲玲(化名),经过暑期综合心理干预,已顺利重返高中校园,重拾学习信心。
学业人际双重压力 高一女孩陷厌学困境
玲玲去年升入高中时成绩中等偏上,然而高一下学期,她的厌学情绪愈发明显,最终选择辍学在家。这一转变让陈先生夫妇焦急不已,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症状却始终没有明显改善。直到2025年6月,听闻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的“心境改造疗法”帮助过不少青少年,陈先生才带着玲玲前来就诊。
“孩子食欲差,还偶尔心慌、胸闷,有天半夜我看到她在偷偷哭,我们真的特别担心。”就诊时,陈先生向张俊峰倾诉,曾经乖巧阳光的女儿像变了个人,不仅经常和家人发生争执,情绪状态也极不稳定起初,他和妻子以为这只是青春期叛逆,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详细问诊,张俊峰找到了玲玲厌学的“导火索”——学业繁重与人际关系问题的双重压力。在这两种压力的叠加下,玲玲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易怒、多梦早醒等症状,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下降,听课效率也大打折扣。“厌学不是孩子懒惰或叛逆,而是心理需求发出的‘报警信号’。”张俊峰表示,玲玲思维逻辑清晰、自知力正常,经评估确诊为青少年情绪障碍。
针对玲玲的情况,张俊峰团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以“心境改造疗法”为核心,配合抗焦虑抑郁、改善睡眠的药物治疗,同时结合经颅磁物理治疗。据介绍,“心境改造疗法”是张俊峰整合多种心理疗法精髓创立的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调整不合理、消极的思维模式,引导其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改善情绪状态;同时结合患者的优点、兴趣爱好及过往成绩,帮助其建立积极信念,提升应对压力与负面情绪的能力。
经过数月的系统干预,玲玲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状态显著好转,如今已能开开心心回到校园,融入正常的高中生活。
五大常见原因诱发厌学 这些信号需警惕
“厌学本身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或生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张俊峰介绍,若厌学情绪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形成“逃避学习——情绪恶化——更抵触学习”的恶性循环,加重心理问题。
结合临床案例,他总结出青少年厌学的五大常见原因:
学业压力过大:课业繁重、成绩排名竞争激烈、家长过高期望,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考试焦虑或不当的学习方式长期积累,也会诱发厌学情绪。
心理情绪问题:抑郁、焦虑情绪会导致孩子兴趣减退,进而拒绝上学;因成绩差、被批评或社交受挫产生的自卑心理,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学也无用”的想法。
人际关系困扰: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或遭遇校园霸凌,会让孩子排斥学校环境;父母争吵、离异等家庭关系问题,也会影响孩子心理状态,间接导致厌学。
青春期身心变化: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可能通过反抗家长、老师等权威来表达独立,厌学成为其“抗争”方式之一;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也会分散学习注意力。
学习动机缺失:对学习内容的意义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或长期被家长包办一切失去自主学习动力,都可能让孩子丧失学习热情。
“早期识别厌学信号至关重要。”张俊峰提醒家长,若孩子出现这些表现,需提高警惕:频繁抱怨不想上学、找借口请假逃学;作业拖延应付、拒绝讨论学习话题;早晨起床困难,出现腹痛、头痛等无明确生理原因的“躯体化症状”;提到学校时情绪低落、易怒,或对喜欢的学科失去兴趣;不愿与同学交往、回避学校活动,同时手机依赖加剧。
家长应做支持者 而非施压者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的角色定位尤为关键,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非施压者。”针对家长该如何应对,张俊峰指出具体建议:
首先,倾听共情,避免说教。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沟通解决问题,比如用“你最近好像很累,愿意和我们说说吗”代替指责,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其次,降低短期压力,设定合理目标。与孩子协商调整学习任务,比如暂时减少课外班;将“提高成绩”等大目标分解为“每天专注学习1小时”等小步骤,帮助孩子逐步恢复信心。
再者,排查潜在原因。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人际关系:观察孩子是否伴随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若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最后,重塑学习意义感。通过职业体验、相关纪录片等方式,帮孩子找到学习与兴趣的结合点;鼓励孩子自主规划学习,比如让其决定每日学习顺序,增强自主掌控感。
此外,家庭环境的调整也不可或缺。张俊峰建议,家长应避免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同时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减少家庭冲突,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若孩子长期拒绝上学超过2周,或伴随自伤、自杀念头,以及抑郁、焦虑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张俊峰强调,帮助孩子走出厌学困境需要耐心,家长需通过持续的支持,帮孩子重新建立对学习和自我的掌控感,让他们以积极心态回归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