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闷?焦躁?脾气大?谨防“心理中暑”
文章来源:心理一科发布时间:2025-08-11 17:55:14“以前他脾气好得很,这阵子像吃了枪药,多说两句就炸毛。”市民刘女士提起丈夫老张近期的变化,一脸无奈。近日持续高温天气不仅让身体备受煎熬,也让不少人的情绪亮起红灯。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透露,近一个月科室接诊量较往常增长30%,失眠、焦虑、易怒成为就诊患者的主要症状,“心理中暑”正悄然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好脾气大叔遭遇“情绪高温” 家住泉口路的老张今年52岁,是亲友眼中公认的“老好人”。可进入7月后,家人发现他像变了个人:上周因晚餐吃什么的小事与妻子大吵一架,昨天又因同事随口一句“报表有点慢”拍了桌子。“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头重脚轻,别人说话稍不顺耳,火就蹭地上来了。”老张坦言,自己也知道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绪,最终在家人劝说下来到医院心理科。 张俊峰主任为其诊断后指出,老张患上了典型的“心理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高于80% 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会受到明显影响。”他解释道,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自主神经功能易出现紊乱,进而引发情绪失控、思维迟钝等问题。像老张这样因失眠导致精神状态下滑,继而诱发情绪暴躁的案例,近期科室每天都会接诊3-5例。 五类人群易“中招” “心理中暑并非单纯由高温引发,而是气候、生理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俊峰分析,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若睡眠不足、饮食失衡,会直接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诱发情绪异常。临床观察发现,以下五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性格急躁者往往对环境变化耐受性差,高温易加剧其冲动倾向;孤僻寡言者因缺乏情绪宣泄渠道,负面情绪更易积累;更年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对气候敏感程度显著提升;高压工作者在高温叠加工作压力下,心理防线更易崩溃;体弱多病者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身体不适易转化为情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中暑”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张俊峰强调:“持续的情绪紊乱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会破坏人际关系,降低生活质量。” 专家支招“心理消暑” 如何科学应对“心理中暑”?张俊峰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心理消暑五法”,助市民平稳度夏: 饮食调节是基础。减少油炸、辛辣食物摄入,多吃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解暑食物。出汗较多时,可在白开水中加少许盐,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情绪波动。 改善环境增舒适。通过空调、风扇等设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湿度保持在 50%-60%,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 适度运动释放压力。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通过汗液排出体内毒素,同时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缓解焦虑情绪。 心态调整是关键。学会接纳高温天气的客观存在,遇到烦心事时先深呼吸10秒再做反应。可通过听轻音乐、冥想等方式平静心绪,做到“心静自然凉”。 积极社交防内耗。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轻松话题,参加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独自钻牛角尖,及时向信任的人倾诉负面情绪。 张俊峰特别提醒,若经过两周自我调节后,仍出现持续失眠、情绪失控等症状,需及时到专业心理机构就诊。“心理中暑如同身体中暑一样,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