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抗抑郁药物的“偏见”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2-11-24 11:46:00随着关于抑郁症科普知识的宣传和群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的提高,广大群众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接受度在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抗抑郁药仍心存芥蒂,“吃药会不会把人吃傻”“吃上药就会产生依赖而上瘾……”因为类似的顾虑而不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即便接受治疗,擅自减药、停药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为此,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付锐呼吁患者一定要走出观念误区。目前新型的抗抑郁药都比较安全,副作用极小,规范用药不存在损害身体的风险。而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这才是恢复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01
多数患者对抗抑郁药心存担忧
付锐介绍,目前心理二科门诊每天有近一半的患者都是因为焦虑抑郁问题来就诊。而让医生头痛的是,抑郁症患者对药物抗拒、抵触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患者多数对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心存担忧,有的甚至不愿意服药,有的服药后又中途擅自停药。
一年前,小东(化名)因为焦虑抑郁来到心理二科就诊,当时整个人情绪暴躁,睡眠很差,付锐经仔细问诊、检查后诊断小东罹患中度抑郁症,并给予药物治疗。“我同学说吃了药超级胖,里面肯定有激素,我不想吃。”小东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你确定你同学是因为吃药,而不是平时吃得多、不运动所导致吗。”付锐耐心和小东沟通,并为他选择对食欲影响较小的药物,迅速促其神经递质达到正常水平,嘱咐其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小东坚持每天按时服药,一年后他慢慢发现自己对药物的副作用多虑了,现在完全恢复正常了。
02
夸大副作用,自己吓自己
“是药三分毒”,付锐说,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大家对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的认识非常片面,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有很多夸大之处,自己吓唬自己。实际上,比起所谓的“毒”来,药物的正面作用要大得多。
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微乎其微,如果你调整一下剂量,一般几乎感觉不出来有什么副作用。即使调整了剂量仍然感觉不适,那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换另一种疗效相同但副作用少的药物。
付锐介绍,大众对精神类药物的担忧、抵触跟精神医学和精神类药物的发展史有关。老一代的抗抑郁药副作用确实很大,服用后患者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困倦、迟钝、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性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一般较重。部分患者服药后看起来的确是“呆呆傻傻”。但是,新型抗抑郁药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并不存在我们想象中那么多严重的副作用。
03
减少副作用,医患沟通是最佳办法
一般来说,对于单纯的抑郁症,选用抗抑郁药物在两周内抑郁症状就会有所改善。如果治疗8周后仍然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增加增效剂或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因此,千万别以为效果不好就立即放弃治疗。
而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患者不必害怕,有疑虑可以跟医生沟通,比如有的抗抑郁药具有镇静作用,在白天服用就有嗜睡的副作用,但是在晚上服用对于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而言就有显著的好处。
专家还指出,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药物剂量或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可能就会解决问题。所以,针对药物出现的副作用,患者不必太紧张,应该定期复查,多与医生沟通,进行合理地应对,则可以把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付锐重点提醒,抑郁症的治疗,切记不可自行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综合征。当抑郁症复发一次,大脑的受损程度会一次比一次严重,而且复发的患者疗程会增长(一般首次抑郁症发作,服药疗程至少1年;第二次发作,服药疗程延长为2—3年;有过三次以上的发作,则可能需终身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