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将结束,网瘾少年再扰家长……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2-02-14 14:34:00心理专家助“问题少年”走向阳光
2021年,当时正在城区某中学初三就读的小超,在学校本是学霸,可经历了近一个多月的寒假,有了“网瘾”的小超变成了“问题少年”。开学后成绩一落千丈,自控力和睡眠变差,情绪逐渐走向奔溃。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家长带他找到了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刚开始,小超情绪低落,拒绝任何沟通。经过耐心的面诊,张俊峰通过认知行为矫正,纠正其错误思想,改变行为习惯,同时配合生物反馈和音乐治疗。20多天后,小超最终将心里的苦闷排解出来,也逐渐回归了阳光。
另一位“问题少年”小炼在去年结束中考后,面对压力的暂时结束,他选择了沉溺于互联网,常常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家人带他到医院,小超被诊断为抑郁症。进入高中后,小炼开始变得内向,学习效率低,出现神经哀弱,老师讲课的内容无法在大脑留痕。家人多方打听找到了张俊峰主任。张俊峰根据小炼的病情制订治疗方案,采用自己独创的心境改造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一个多月后,小炼抑郁症完全治愈了,不仅自己回归了正常生活,他现在还主动去帮助有相同困感的同学,帮大家一起走向阳光。
“怒吼教育”适得其反
现在正值寒假,孩子不上学,基本上都是待在家中,玩手机的时间不断增多,甚至成瘾,不按时吃饭睡觉等,这些成为了普遍现象。“所以有些家长就显得十分焦虑,在劝说无效的情形下,便采用批评、打骂、吼叫等方式进行教育,但可能只是赢下了当前对峙的局面,牺牲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后续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张俊峰认为。张俊峰介绍,每年青少年前往该院心理科咨询的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以及新学期开学之初。开学初,会有一部分学生患上“开学综合征”,甚至出现厌学。而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假期里过多使用网络,沉迷其中,一旦上学,出现自控力差、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现象。
张俊峰表示,初中生进入青春叛逆期,与家长的矛盾越来越多,且自控能力也弱一些,因此相对咨询的也会更多一些。
网络成瘾或对社交能力有影响
张俊峰介绍,沉迷网络看似是一种行为问题,但它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值得家长们重视。在人体中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频繁地长时间地进行网络社交、玩游戏等,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走高。而一旦习惯了这种高多巴胺水平的活动,其他活动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经常会觉得其他事情都很无聊,严重的甚至焦虑,抑郁。”张俊峰表示。
网络成瘾,使人大脑内灰质的体积减小,造成情感淡漠,对自身语言、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容易发脾气,冲动,做事缺乏耐心,难以专注等。
如何“反成瘾”?家长很关键
转移注意力——张俊峰表示,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有很多,但什么方法都不如父母的陪伴有效,如果家长们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是十分乐意放下手机的。家长们要正确地引导孩子,用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去感化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责罚。父母以身作则——为了孩子和家长自己的健康,如果不是必须要用手机,请在家里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让他形成一个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的观念。
提前达成协议——每次在给孩子玩手机前,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和孩子签订一份协议,如果无法遵守,父母有权收回。张俊峰建议:孩子真的需要使用手机了,家长可以先和孩子“约法三章”,确认使用用途(看视频、玩游戏、看资讯、找资料...... ),强调使用时间等,让孩子明白规则。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或者做完作业、家务,才能玩半个小时手机,但是之后要做半小时的运动。按照规矩来做,慢慢的孩子也会习惯,变成良性循环。
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张俊峰建议家长,多陪伴孩子玩游戏、进行户外运动,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睡前给孩子读绘本等等,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爱。球类运动或者跳舞、音乐、画画等兴趣班不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会消耗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课外时间,并且当孩子们真正投人其中时,他们是几乎不会对手机上瘾的。
张俊峰表示,如果孩子的手机瘾比较严重,无法自拔,此时,家长应该陪同孩子找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